编者按 >>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地方资源,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进行研学活动,对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乡土情家国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项项目《基于云南省地方性资源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BFJC21032。以昆明市城郊花卉业和彝族古村落研学课程开发为例,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评价等方面,阐释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 文·图 /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姚建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学旅行是课程改革中落实和检验学科知识与素养的新型教学途径。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开展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已逐渐成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热点内容。充分利用云南省地方性资源将广大乡村作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基地,对激活乡村资源,为乡村发展引入“流量”,促进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大有裨益(孙静.乡村振兴视角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3)。为此,本文以昆明市近郊地区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依托地方性资源设计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课程。
一、依托特色乡村资源确定研学主题
云南省地处低纬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崎岖的高原上山脉纵列、湖泊坝子星罗棋布。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全国特色农业景观的集中区域,元阳梯田、罗平油菜花、富民杨梅、宜良兰花基地、安宁玫瑰花街、通海蔬菜基地、西双版纳橡胶园、凤庆茶园在全国都极具代表性。云南省民族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遍布全省,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700多个。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现着人类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是珍贵的乡村旅游元素和教育教学资源(柯月嫦,吴映梅,吴清.地方本性视角下多民族聚居村落研学资源挖掘与产品设计研究[J].地理教学,2021.10)。花卉产业和古村落旅游是云南省最富地域色彩的研学旅行资源,也是省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材“农业区位选择”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两部分内容,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基于地方性资源特色、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家乡振兴和文化传承的育人目标,笔者以昆明市近郊宜良兰花温室种植基地和石林糯黑石头寨作为研学地点,确定了以“城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路如图所示。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研学目标
本次研学旅行的主体为高一学生,研学活动旨在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培养学生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的开放性;领悟人类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共生的朴素人地观;树立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理想。具体通过了解兰花基地的地理位置,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对兰花种植的影响,了解糯黑村的地理位置,分析其地貌特征对糯黑村聚落形态、地域文化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对兰花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分析,对糯黑村聚落形态、房屋材质、农业结构的推理判断,培养学生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能力;通过实地测量兰花基地内土壤与水体的物化性质,绘制并验证糯黑村局地热力环流图,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兰花基地和糯黑村振兴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和谐观。
三、渗透乡村振兴思想设计研学内容
研学活动内容设计,是研学实践过程中达成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研学活动设计需挖掘研学资源与教材内容、课标要求的联系,确定彰显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研学内容,并提供学生易于操作掌握的研学方法。以下为本次研学活动的内容设计。
(一)“城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1.研学旅行前,学生收集宜良兰花基地相关资料。
宜良地处滇中,气候湿润,物产丰饶,素有“滇中粮仓”之称。宜良县距昆明主城55公里,在昆明一小时经济圈内。近年来,抓住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机遇,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发展规模化花卉种植,目前花卉产业成为宜良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当地兰花种植基地,以小农户经营模式为主,采用现代化温室栽培。兰花生长对土壤、水质、温度、湿度等要求苛刻,温室建设及种苗投入成本高,属于回报慢、市场风险高的城郊农业类型。目前,花卉产业已从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多规模的大批量商品化生产,花卉远销东南亚国家。花卉市场的日趋活跃,应运而生的花卉度假休闲园等乡村旅游也逐渐增加,呈现出一派现代都市农业景观。
2.研学过程及研学内容。
研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完成课程设置的项目任务和相关问题,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掌握地理实践考察的基本方法,并形成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为家乡振兴贡献力量的意识。
研学环节一:通过“观兰、析兰”分析影响花卉种植业的自然因素与技术因素。
项目任务:学生通过兰花基地农户介绍,观察兰花种植温室内的技术设施,组织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并记录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水和土壤的PH值。
预设问题:宜良兰花种植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自然条件?通过哪些技术手段克服上述不利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观察与测量相关数据,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科学分析的能力。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了解宜良县气候状况,得出该地有利于兰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全年温和、夏季湿润、冬季光照充足),以及春季多大风、冬半年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午后光照强、水质偏碱性等不利自然条件。在研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科技手段改善以上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认识现代农业对技术精细化要求的特点。
研学环节二:通过“赏兰、颂兰”进行多学科思维融合。
项目任务:学生拍摄兰花照片或绘制兰草图,制作以颂兰为主题的文创卡片。
预设问题:“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反映了兰花的什么品格?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研学实践中的赏兰、颂兰等趣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兰花的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融合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兰花淡雅高洁,坚韧奉献的品格正是当下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追求所在。
研学环节三:通过“爱兰、购兰”分析影响花卉种植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项目任务:学生访谈兰花的销售路径和售价,选购中意的兰花打包托运。
预设问题:评价宜良兰花种植业的社会经济因素;说说疫情影响下,你对基地兰花销售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面对面访谈,让学生掌握地理实践活动中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城郊花卉种植业受市场、交通、政策、资金和技术的高度影响,以及当前受疫情影响兰花销售面临的困境。选购兰花并为兰花销售献策,也是对疫情影响下乡村经济发展的助力。
3.研学成果汇报。
研学旅行结束后,让学生以宜良兰花种植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撰写研学报告,以各研学小组为单位将收集的文字、照片、视频等制作成PPT进行研学成果汇报,并对学生此次研学活动作出评价。
(二)“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1.研学旅行前,学生收集石林糯黑石头寨相关资料。
糯黑村位于石林圭山镇,是喀斯特地貌区的一个彝族古村落。为了抵御盗匪,古代的村民们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来建造房屋、围墙,村中街道也都是石板铺成,故名“石头寨”。由于喀斯特山区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村中主要农业生产活动为种植和出售烤烟,几乎每家院落都有一座高高的石板烤烟房。糯黑村是彝族撒尼人世居地,至今还保持着非常纯粹的撒尼文化,艳丽多彩的撒尼刺绣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还有边纵司令部和盘江报社旧址等众多红色遗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山傍水、古树滴翠、民风淳朴、彝族文化浓郁的石头寨,已成为云南文化传承示范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2.研学过程及研学内容。
研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完成课程设置的项目任务和相关问题,达成研学目标。
研学环节一:通过“远眺石寨”体会乡村地域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项目任务:学生利用无人机拍摄石寨全景,观察村寨的景观特点,体会人地和谐的乡村地域文化。
预设问题:石头寨所处的地貌景观有什么特点?推测并验证村寨与寨前水塘间的局地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通过远眺和无人机拍摄,从宏观了解喀斯特地貌区传统村落多布局在峰丛洼地的特点。探究古村落依山傍水的位置,体会村寨布局顺应自然规律,是对自然界风与水的完美利用,体现了人地和谐的地域文化思想。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村寨中房屋与寨前水塘的局地热力环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科素养。
研学环节二:通过“探究石寨”了解乡村聚落的内部结构及其用途。
项目任务:学生走入村寨,观察街巷、民居的建筑材质与布局;观察院落中的烤烟房与院中晾晒的农产品;参观寨中红色遗址。
预设问题:石头寨为何以石筑寨?了解当地主要农业类型;通过访谈村民了解村寨的红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石寨深入探究,了解传统民居就地取材、适应自然规律的特点。通过观察寨中的烤烟房以及院中晾晒的农产品,了解石灰岩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土壤肥力低、农业生产类型单一、村民收入水平低等生态和社会问题。通过访谈村中老人了解村寨的红色故事,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研学环节三:通过“体验石寨”了解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及其旅游价值。
项目任务:体验彝寨撒尼风情,参观撒尼织绣作坊,观赏撒尼歌舞,了解“密枝节”。
预设问题:云南省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你知道彝族都有哪些特色节日?请你为糯黑石头寨规划一条旅游体验线路。
设计意图: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且彝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构成特点,以及彝族村寨特有的文化与风俗习惯。了解彝族撒尼人独特的文字、语言,尤其是风格独特、艳丽多彩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撒尼刺绣。品尝当地特色风味“土八碗”,观赏村寨彝族歌舞表演,让研学旅行在具备知识性的同时兼具趣味性。引导学生结合糯黑石头寨的特色景观为村寨规划旅游体验线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古村落的经济振兴献计献策。
3.研学成果汇报
研学旅行结束后,让学生以石林彝族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为主题撰写研学报告,各研学小组将收集的文字、照片、视频等制作成PPT进行研学成果汇报,并对研学活动作出评价。
四、研学旅行课程学生活动评价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教师更多地运用学生思维结构评价、表现性评价。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观察、记录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能力、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并将此作为研学过程性评价的依据。研学成果可以书面类、展示类、技术媒体类等形式呈现,评价方式可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等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研学成果评价的重点应关注研学目标的达成度,能否从区域要素的整体性和区域的开放性角度思考实际问题,能否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有关结论或观点,能否在研学成果中体现人地协调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文创作品和旅游线路规划能否体现本次研学活动“乡村振兴”的主题等。此外,研学评价要遵循激励性原则,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亮点并加以表扬,以激发学生对研学课程的兴趣。
“秉振兴家乡之抱负,于润物无声中育人”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目的。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设计研学旅行活动主题,加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振兴家乡的理想信念,践行了中学地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融劳动教育、美学教育、文学教育于研学旅行过程中,实现了研学旅行多学科融合的初衷。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地方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路径,乡村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丰富了研学旅行的内涵。
本文地址:http://motor168.cxdr.cn/quote/86.html 珂云塔 http://motor168.cxdr.cn/ , 查看更多